一、傳統農業(yè)的一個怪象和三個困局
一個怪象:
越是偏遠的地方,環(huán)境越好,產品質量越有保障,但恰恰越便宜,農民因此越窮;而,越是在大城市,環(huán)境越糟糕,產品越貴,但恰恰沒有很好的質量保障。
由此可見,農產品在流通上存在三個困局:
其一,你不知道;
其二,你知道,但吃不到;
其三,你知道,能吃到,但不敢吃;
二、互聯網在流通領域對傳統農業(yè)的改造
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互聯網在流通領域改造傳統農業(yè)的價值:
(一)創(chuàng)造新的流通方式
農產品借助互聯網整合流通的方式主要有兩個:
(1)農產品商務流通電子化
當今,通過網絡賣農產品的多數是小規(guī)模經營者,多數也是在淘寶開個C店,有的甚至連個C店都沒有,而是借助社會化媒體叫賣,成交后便在線下發(fā)貨。
開淘寶C店的賣家多數也是通過熟人圈推銷產品,場景一般如下:
“聽朋友說你的產品不錯,推薦我來買些嘗嘗……”
“朋友真給力,謝謝親支持,請到淘寶支付哦……”
“支付好了,請快點發(fā)貨啊……”
“放心吧,親!另外,收到貨后別忘了給個好評呀,?!?/p>
(2)農產品電子商務化流通
主要是指各大平臺電商、B2C企業(yè)、專業(yè)TP商等,這類企業(yè)通常高舉高打,以跑銷量搶市場為主要目的。
他們共同的特征是部門齊全、分工明細,有專業(yè)的運營團隊,專業(yè)的采購部門,專業(yè)的營銷部門等,企業(yè)背后通常會有一位強大的爹爹坐莊,比如順豐優(yōu)選、中糧我買網、沱沱工社等。
(二)創(chuàng)造新的營銷入口
近年有三個果子被人傳頌:褚橙、柳桃、潘果。
“褚橙、柳桃、潘果”無不都是借助微博、微信形成病毒傳播的成功案例,。
“果子現象”給我們的啟示是:農產品營銷不一定投入很多資本,可以巧借社會化媒體資源,從營銷手段上另辟蹊徑,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(三)創(chuàng)造透明供應鏈體系
今天網上或超市購買的生鮮食品,有不少外包裝上貼有二維碼,手機掃描后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,哪里耕種、何時采摘、誰來采摘、保質日期甚至成分等一應俱全。
“二維碼”也就在這兩年被大眾使用,這是在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“追溯系統“,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,咱們的消費者已經被“食物投毒”嚇怕了,因此我們需要重塑消費者對生產者的信心,追溯系統便是實現信息透明的重要手段,也是品牌建設的重要方式。
但,它還不足以支撐起“透明供應鏈體系”,也不能消除消費者的擔憂,比如“誰能告訴消費者,掃描出來的信息是100%真的?”
企業(yè)是信息的生產和和傳播者,雖然我們不能把企業(yè)想的太壞,但沒有第三方的監(jiān)督、約束,并不利于行業(yè)的長期發(fā)展,最怕的后果就是大家濫用這個技術,又形成一個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現象,到時有追溯系統又何用?!
因此,在“透明供應鏈體系”中,追溯系統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,我們還需要產業(yè)環(huán)境,還需要多方協同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可持續(xù)的透明信譽體系。
用互聯網技術整合追溯、認證機構、質檢機構等多方數據資源,給“透明供應鏈”創(chuàng)造了想象空間。
小結:以上三個方面分別代表了新農業(yè)中的“新流通+新營銷+新信譽”,也是傳統農業(yè)遇到互聯網后可預見的未來。